医院近视防控产品销售模式全面解析
A-
A+
2025-07-29 16:05:33
118 评论
本
文
摘
要
眼科诊室门口,家长手持验光单焦虑询问:“医生,除了配镜,你们这里能开防控产品吗?”这一场景折射出中国近视防控市场的深刻变革——医院正从传统诊疗场所转型为近视防控产品的重要供应渠道。在政策推动与需求激增的双重作用下,医疗机构已成为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产品的核心终端,2021年角膜塑形镜在公立医...
眼科诊室门口,家长手持验光单焦虑询问:“医生,除了配镜,你们这里能开防控产品吗?”这一场景折射出中国近视防控市场的深刻变革——医院正从传统诊疗场所转型为近视防控产品的重要供应渠道。在政策推动与需求激增的双重作用下,医疗机构已成为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产品的核心终端,2021年角膜塑形镜在公立医院的渗透率已达65,民营医院占比35(德邦证券,2022)。这一转变背后,既是防控战略的落地,也是医疗资源整合的必然。

政策框架:合规性与公益性的平衡
层面对近视防控的重视催生了系统性政策。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医院建立儿童视力档案,并将近视率纳入考核。2019年卫健委进一步强调:“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禁止医疗机构使用“康复”“近视治愈”等误导性宣传,同时规范眼视光医疗器械使用行为。
这些政策划清了医疗行为与商业营销的边界。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专项整顿中,重点查处医院周边“保证性疗效承诺”的户外广告,要求公立医院采购近视防控设备需公开招标(如深圳市170万元近视防控系统采购项目)。政策既赋予医院产品供应合法性,也通过行政手段遏制过度商业化,确保防控产品的医疗属性优先于商业属性。
产品矩阵:三类主流技术路径
角膜塑形镜(OK镜) 作为Ⅲ类医疗器械,是医院渠道的核心产品。其验配需严格医疗资质,2021年在中国8-18岁近视人群中渗透率仅1,但公立医院凭借专业验光师和随访体系占据75市场份额(爱博医疗年报,2025)。以兴齐眼药、欧普康视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医院学术推广建立信任链条,例如三甲医院开展的OK镜临床效果研究。
离焦框架镜 因使用便捷性快速崛起。与普通单光镜不同,其光学设计需医学验光支持。2022年国内离焦镜渗透率不足3,但预计2030年将达15,对应市场规模362亿元(德邦证券,2022)。爱尔眼科等机构通过“诊断-验配-复查”闭环服务,将离焦镜纳入标准化防控方案。
低浓度阿托品 凸显药品特殊性。目前仅兴齐眼药等企业的院内制剂可在医院销售,药品上市后将进一步扩大医院渠道优势。研究显示其防控有效性达60,但需医生监测眼压等指标。
渠道优势:医疗信任链的构建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信任背书。新加坡研究表明,家长对公立机构推荐的防控产品接受度高出私营渠道34(《中国公共卫生》,2020)。国内三甲医院通过发布《近视防治指南》、开展社区筛查,将产品与医疗绑定,例如北京市同仁医院角膜塑形镜验配中心年均服务超2万人次。
多学科协作模式(MDT)进一步强化医疗属性。眼科医生、验光师、视光技师协同工作:医生诊断近视进展阶段,验光师匹配产品参数,技师跟踪佩戴效果。这种协作尤其适用于复杂案例,如高度近视合并散光青少年的OK镜联合阿托品方案。
监管挑战:与商业化的博弈
医院销售面临合规性争议。2024年市高新区检查显示,部分民营医院使用“度数0增长”等违规话术宣传离焦镜,涉嫌违反《广告法》。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利益驱动下的过度推荐,例如对低度近视患者直接建议高单价OK镜(均价1.2万元/年)。
政策正在建立动态纠偏机制。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定期上报近视防控产品使用数据,市场监管部门对投诉率高的医院开展飞行检查。合肥某眼科医院因未向家长说明阿托品可能的畏光副作用被行政处罚,体现了监管对知情权的保护。
未来趋势:从产品销售到健康管理
医院角色将向全周期管理演进。深圳眼科医院试点项目显示,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用眼行为数据,结合离焦镜适配度动态调整,干预组近视进展减缓40。这种“硬件+数据+医疗”模式,使医院从单一销售方升级为健康管理平台。
社区医疗下沉是下一阶段重点。借鉴新加坡“视力保健站”经验(覆盖90以上学校),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已配置基础验光设备,提供离焦镜初步验配和转诊服务。2025年要求0-6岁儿童眼保健检查率达90,将推动防控资源向基层扩散。
医院销售近视防控产品,本质是医疗资源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新配置。从角膜塑形镜到数字化管理平台,医疗机构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其提供的专业筛查能力、个性化适配方案及长期追踪体系。未来竞争焦点将从产品渗透率转向服务质量:谁能更精准地控制个体近视进展曲线,谁就能在防控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而政策需进一步细化医疗器械使用规范,防止医疗行为被商业逻辑稀释,让医院始终作为儿童视力健康的“守门人”而非“销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