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近期实现了技术突破——成功完成四川省首例角膜基质透镜植入矫正远视手术。该技术利用全飞秒近视手术(SMILE)中取出的角膜组织透镜,经处理后植入远视患者角膜层间,将原本废弃的生物材料转化为矫正远视的“天然镜片”。这一创新标志着远视矫正从传统的“减法模式”(激光消融角膜组织)转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近期实现了技术突破——成功完成四川省首例角膜基质透镜植入矫正远视手术。该技术利用全飞秒近视手术(SMILE)中取出的角膜组织透镜,经处理后植入远视患者角膜层间,将原本废弃的生物材料转化为矫正远视的“天然镜片”。

华西医院近视矫正创新技术重塑视力健康新纪元

这一创新标志着远视矫正从传统的“减法模式”(激光消融角膜组织)转向“加法模式”。传统准分子激光矫正远视需切削中央角膜使其变陡,但会显著削弱角膜生物力学强度;而透镜植入术通过增加角膜中央曲率实现屈光矫正,避免过度切削,降低角膜扩张风险。更重要的是,手术过程可逆,若效果不理想可取出透镜。

首例患者为高度远视(超20年病史),术后三个月视力稳定达4.9(0.8)。该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术前匹配供体透镜屈光度与受体角膜形态,术中需在10分钟内完成透镜定位、贴合及层间处理,对医生操作精度要求。华西团队通过结合飞秒激光制作精准基质床和透镜稳定植入技术,实现了光滑的光学过渡区,为远视及老视矫正提供了新路径。

二、近视防控数字疗法: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

华西医院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积极推进数字化与个性化结合的策略。临床研究表明,离焦软性接触镜(DISC)与角膜塑形镜(OK镜)在控制眼轴增长方面均显著优于框架眼镜。两类镜片12个月内眼轴增量仅为0.19mm和0.18mm,较框架眼镜期(0.37mm/0.34mm)降低约50。值得注意的是,离焦软镜的日戴特性为不适应夜间佩戴OK镜的儿童提供了替代方案。

在学术前沿领域,刘陇黔教授团队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斜弱视治疗。传统遮盖疗法存在依从性低、立体视恢复不足等缺陷,而基于双眼差异化刺激原理的VR训练系统(如多宝视)通过动态调整视觉输入参数,在游戏化场景中促进融合功能重建。临床数据显示,VR治疗依从性达80,对传统治疗进入瓶颈期的患者(如视力停滞于0.8)仍可提升至1.0以上。此类技术突破年龄限制,利用大脑神经可塑性机制实现视功能重塑,代表从“被动矫正”到“主动神经修复”的范式转变。

三、多学科专家团队: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华西眼科的技术优势建立在其人才梯队之上:

  • 邓应平教授(角膜病学组委员)领衔屈光手术团队,完成全飞秒手术超万例,手术量居全国前列。其团队在上率先提出“改良单眼视设计联合老视矫正”“SBK薄瓣技术优化”等术式,显著提升中老年患者视觉质量。
  • 刘陇黔教授(小儿眼病专家)主导的近视防控体系,整合基因易感性筛查、视功能训练及光学干预,建立全周期眼健康档案。其团队参与制定的《儿童OK镜验配华西标准》将近视进展率降低50。
  • 团队协作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例如角膜移植联合屈光手术组(陈大年、闫乃红)聚焦角膜生物力学与神经修复机制,为透镜植入术提供理论支撑;杨国渊、陈冰洁团队则通过个性化视功能评估与数字疗法,优化术后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案。

    四、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双向赋能

    眼科学研究室作为华西技术创新的引擎,构建了“临床问题-机制研究-技术落地” 的全链条平台。在基础机制层面,陈大年团队探索视网膜血管形成与变性机制,为高度近视并发黄斑病变提供预警标志物;闫乃红团队则揭示角膜神经再生规律,指导屈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临床转化方面,团队开发多项原创技术:

    1. 个性化视功能评估系统:结合OCT、角膜地形图与眼动追踪技术(如注视稳定性参数BCEA),量化分析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功能障碍。研究发现眼轴每增长1mm,注视稳定性下降32,为手术设计提供依据。

    2. 智能验配工具:2025年发布的“童享小助手”小程序,通过AI分析角膜地形图数据,实现OK镜参数的精准匹配。台州眼视光中心105例临床数据显示,个性化离焦设计使6个月眼轴增长控制在0.06mm内。

    五、个性化技术体系: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华西屈光手术中心已建成四级技术体系

    1. 激光手术矩阵:涵盖全飞秒SMILE(矫正误差≤0.01mm)、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半飞秒(散光矫正)、Trans-PRK(表层切削)。

    2. 眼内镜技术:ICL/TICL晶体植入术突破角膜厚度限制,矫正1800度近视及600度散光,10分钟手术即可实现次日裸眼视力1.0。

    3. 跨适应症技术拓展:老视矫正领域首创“改良单眼视”设计;圆锥角膜交联术联合屈光矫正实现视觉功能重建。

    该体系依托持续迭代的设备平台,如2023年引进的蔡司VISUMAX 800纳米级飞秒激光,支持0.1μm级切削精度;同时建立术后全周期管理系统,通过远程随访降低复查成本。

    总结与未来展望

    华西医院近视矫正技术以“精准调控、微创可逆、神经修复” 为核心,通过角膜基质再利用、数字疗法等突破,重新定义屈光手术边界。其成功源于临床与科研的深度协同——眼科学研究室揭示视功能损伤机制,临床团队转化应用,终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适应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

    未来需突破三大方向:

    1. 技术普惠化:降低透镜移植、ICL等高端技术成本,惠及基层患者;

    2. 神经可塑性研究深化:探索VR训练对成人弱视的神经重塑机制,拓展治疗窗;

    3. 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结合基因筛查与眼轴增长模型,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

    正如刘陇黔教授所言:“视觉健康需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控’,构建‘数字生态’。”华西的创新实践不仅推动技术革新,更将引领近视管理范式的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