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全年龄段人群的常见眼健康问题。规范化的就医流程不仅能精准矫正视力,更能预防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致盲风险。“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强调构建优质的眼健康服务体系,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近视筛查能力,推动防治结合。患者从挂号、检查到治疗,需遵循专业路径,结合个体需求选择个性化方案,以实...

近视已成为影响全年龄段人群的常见眼健康问题。规范化的就医流程不仅能精准矫正视力,更能预防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致盲风险。“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强调构建优质的眼健康服务体系,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近视筛查能力,推动防治结合。患者从挂号、检查到治疗,需遵循专业路径,结合个体需求选择个性化方案,以实现视觉质量与长期眼健康的双重保障。

近视患者就医流程详解:从挂号到复查的全步骤指引

科室选择与挂号策略

眼科科室的精细化分工是就诊的步。综合医院眼科通常分为屈光中心(主责近视矫正手术)、视光学科(验光配镜及青少年防控)、眼底病科等。若以激光手术或晶体植入为目标,应挂“屈光中心”;儿童青少年需选择“小儿眼科”或“青少年近视门诊”,此类门诊提供视力跟踪、角膜塑形镜验配等专项服务。部分医院如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还开设“高度近视防治门诊”,专注控制病理性近视发展。

预约方式多元化提升就医效率。主流渠道包括:

  • 线上平台:微信公众号(如“同仁小程序”“华西健康APP”)、健康平台(如上海市“健康云”);
  • 电话与现场:拨打114或医院专线(如深圳市眼科医院),或门诊便民服务中心现场预约。
  • 北京同仁医院等热门机构放号时间为上午8:45,需提前7天抢号。儿童就诊可优先选择开设“近视防控专病门诊”的医院,如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提供周末专项号源。

    诊前准备与初诊流程

    关键准备事项直接影响检查准确性

  • 停戴隐形眼镜:软性镜片需停戴1周,RGP硬镜1个月,角膜塑形镜(OK镜)需停戴3个月以上,避免角膜形态失真;
  • 避免用眼疲劳:检查前一晚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防止泪膜不稳定影响验光结果;
  • 携带病史资料:既往验光单、旧眼镜、眼部手术记录等,帮助医生判断近视进展趋势。
  • 初诊核心环节分三步走

    1. 基础检查:含裸眼视力、电脑验光、眼压测量(排查青光眼)、主导眼测试(平衡双眼调节);

    2. 深度筛查:角膜地形图(分析曲率与散光)、OCT(视网膜层析成像)、散瞳验光(麻痹睫状肌获取真实度数),全程约2小时;

    3. 诊断与方案:医生综合家族史、用眼习惯及数据,区分单纯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制定框架镜、离焦镜、角膜塑形镜或手术等方案。

    > :散瞳后4–6小时畏光、视近模糊,勿自驾车;儿童首诊建议增加眼轴长度测量(AL),监控近视进展速度。

    专业检查与方案

    屈光手术前的全面评估是安全基石。激光类手术(如全飞秒SMILE)需满足:近视≤-12.00D、散光≤6.00D、角膜厚度>480μm、无圆锥角膜倾向。ICL晶体植入术则要求前房深度≥2.8mm、内皮细胞>2000个/mm²。检查项目包括:

    | 检查类型 | 目的 | 适用情况 |

    |||--|

    | 角膜内皮镜检查 | 评估细胞密度与功能 | ICL手术必备 |

    | 泪膜破裂试验 | 检测干眼风险 | 长期戴隐形眼镜者 |

    | 视野检查 | 排查青光眼 | 高度近视患者 |

    | 眼底照相 | 诊断视网膜裂孔/变性 | 所有手术候选人 |

    非手术防控方案需个体化

  • 儿童青少年:角膜塑形镜(OK镜),研究证实其延缓近视增长效率达40–60;结合阿托品低浓度滴眼液(0.01)可增效;
  • 成人:功能性框架镜(如离焦型、抗疲劳镜片)或日抛软性多焦点隐形眼镜,避免长期用眼疲劳导致度数加深。
  • 手术治疗的特别注意事项

    围手术期规范管理决定术后效果

  • 术前3天:按医嘱滴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每日4–6次,预防感染;
  • 术中配合:保持眼球固视(术前可训练注视绿点30秒不眨眼),激光扫描时勿突然转动头部;
  • 术后关键期
  • 24小时内:戴防护眼罩,避免揉眼,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
  • 1周内:禁止进水、化妆,睡眠时平卧防眼压升高;
  • 1个月内:暂停游泳、球类对抗运动,减少手机使用(每30分钟远眺)。
  • 警惕并发症的早期信号:术后视力波动属正常,但若出现眼痛骤增、分泌物带脓、视物严重模糊,需立即复诊,排查感染或角膜移位。

    术后管理与长期眼健康维护

    阶段性复诊是疗效保障的核心:术后第1天、1周、1月、3月、半年需复查视力、眼压、角膜愈合情况。华西医院等机构推出“术后无忧计划”,通过APP随访提醒与绿色通道复诊,降低患者脱管率。

    终身眼健康需主动干预

  • 儿童青少年:每3–6个月查眼轴与屈光度,寒暑假为防控关键期;
  • 高度近视者:即使术后也需每年散瞳查眼底,预防视网膜脱离;
  • 全民护眼行动:遵循“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刺激多巴胺分泌。
  • 构建近视防控的全程化管理生态

    近视就医从挂号到康复的闭环管理,需整合“预防-诊疗-随访”资源。当前医疗体系正响应“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推动基层眼科能力建设,如县域医院普及眼底筛查技术、三甲医院建立屈光手术质控标准。未来方向包括:

    1. 技术下沉:推广AI眼底影像诊断系统至社区,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高度近视并发症的早筛;

    2. 跨学科协作:将视光师纳入家庭医生团队,为儿童提供入校视力监测;

    3. 政策支持: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医保集采,降低经济门槛。

    患者需主动参与全程管理: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遵循术前术后医嘱,并养成科学用眼习惯。只有医患协同、防治结合,才能抵御近视这一“无声的流行病”对国民视觉健康的侵蚀。

    > 行动建议

  • 就诊选择具备“青少年近视门诊”或“高度近视专科”的医院;
  • 术后6个月内按时复诊,使用“健康四川”“沪医通”等区域平台预约;
  • > - 加入“光明行动”等公益项目,获取免费筛查资源。